期數:第025期 出刊日:201908

TOP 10 NEWS

文/營養師 林妤倩

1.千萬不要讓自己有「工作倦怠」,因為這也是一種疾病 !
(2019年05月30日/健康2.0/新聞內容擷取) 每逢週一或連假過後,不少人總是提不起勁,內心千百個不願意重返工作崗位,也有些人不只blue Monday,甚至一年365天都嚷嚷著不想上班。近日在日內瓦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(WHA)上,終於將「工作倦怠」(burnout)列入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第11版(ICD-11)。ICD是世界衛生組織(WHO)依據疾病的某些特徵,按照規則將疾病分門別類,並用編碼的方法來表示的系統。目前定義工作倦怠常見的特徵如下:1. 能量耗盡、精疲力竭2. 和工作的心理距離拉長、出現和工作相關的消極或憤世嫉俗情緒3. 專業績效減低。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,如果因為工作導致壓力,而出現睡眠障礙、食慾下降、體重減輕、活力下降、對平時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致,或是有明顯的焦慮、憂鬱、憤怒等負面情緒,可初步採取正確的紓壓方式,設法自我改善。務必把握晚上11點到早上6點的黃金睡眠時間,還要規律且均衡飲食,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盡量尋找「小確幸」,有助於找回發自內心的微笑。
按編 當您因工作而影響到您的睡眠、情緒,也可能因此出現頭痛、頭暈等症狀,不要輕忽這些身體對您發出的警訊,可能要當心「工作倦怠」已找上你。適時幫自己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,像是唱歌、找人說說話、做運動、外出旅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
2. 每天正確吃鈣、曬太陽,好的吸收,強健您的骨格

(2019年05月30日/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/新聞內容擷取) 根據調查發現,6歲以下幼兒的鈣攝取不足率約6成,其他年齡層更達9成以上,尤其是13~18歲國中及高中生的鈣攝取近100%未達建議量,顯示國人鈣質攝取普遍不足。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,飲食的鈣磷比也是促使骨骼健康的關鍵之一。他解釋,鈣和磷是骨骼成長重要營養素,兩者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就像個翹翹板,彼此制衡。鈣和磷的濃度太高或太低,都不利於生長,唯有保持適當比例範圍,確保鈣被小腸充分吸收,減少噬骨作用,進一步維持骨骼生長發育。國民健康署建議,飲食中應遵循最佳鈣磷比1.3 : 1的攝取量,就可以達到最佳鈣質最佳吸收效果。陳映庄強調,台灣人普遍對於補鈣食物有錯誤認知,認為缺鈣多喝大骨湯、烏骨雞湯跟吃魚、吃蛋等就好了。事實上,這些食物鈣質含量其實都不高,且鈣和磷的含量也非常不平衡,導致補鈣補不出成效。牛奶鈣磷比為1.2 : 1,片狀起司鈣磷比為1.4 : 1,若在飲食中加入,就非常接近國健署健議的黃金比例。平時的飲食中可多加些蝦米、蛤蠣、小魚乾、青蔥等一起烹調,這些都是優質的鈣磷比食材。陳映庄提醒,鈣質必須透過維生素D的轉化才能被人體儲存。而維生素D是人體膽固醇經過陽光日曬,然後由肝腎轉化,刺激腸胃細胞,使其分泌可與鈣結合的蛋白質,才能促使鈣吸收,達到補鈣效果。
按編: 除了適當攝取高鈣的食物、日曬外,也要避免攝取高蹸的食物,例如加工品、動物內臟、堅果種子類等,才能有效補鈣。

3. 熱浪來襲,預防中暑4大招!
(2019年06月07日/Heho健康網/新聞內容擷取) 時序漸入炎熱的夏季,依據中央氣象局一週天氣預報顯示,未來一週各地大多屬於高溫炎熱的天氣,最高氣溫可達35度,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將大幅增加;任何人都可能會發生熱傷害,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。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,當身體出現體溫升高、皮膚乾熱變紅、心跳加速,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、頭痛、頭暈、噁心、嘔吐,甚至神智混亂、抽筋、昏迷等疑似熱傷害症狀要提高警覺。王英偉說,還要記得補充水分,也就是不論活動程度如何,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,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,且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㏄白開水的好習慣;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,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,應喝多少量為宜,並可多吃蔬果,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、豐富的維生素、礦物質及膳食纖維,可促進身體健康,以及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,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。
按編:嬰幼童、孕產婦或60歲以上或有慢性病的長者等,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。外出時,尤其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,要注意防曬;在室內,尤其是長時間待在密閉環境中的人,也要記得讓空氣流通,保持通風。

4. 適當飲水,避免水中毒!
(2019年06月07日 /健談/新聞內容擷取) 天氣轉熱,喝水解渴最好;然而,若是在短時間內過量飲水,卻可能造成身體的負擔!張瑞廷醫師補充,所謂的「短時間過量飲水」是指在1至2小時內大量飲用3至5公升的水份,或是一整天內喝超過10公升的水量。在正常飲水的情況下,人體會自動調節體內水份與鈉離子的平衡,多次且適量補充水分不僅能幫助身體正常代謝,也可促進體內廢物排出,有益健康;但若像前述般過量飲水,就可能使體內的電解質會在短時間內被大量的水分稀釋而排出體外,造成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過低,也就是水中毒,臨床上又稱為低鈉血症。張瑞廷醫師表示,正常人的血鈉含量大多落在135~145mEq/L左右,若是輕微低鈉血通常沒有任何症狀,只要停止繼續大量飲水,大多會在短時間內恢復;若是已達中度低鈉血症時,就可能出現噁心、倦怠、頭痛、嗜睡、身體虛弱等症狀。然而;若是血鈉在短時間內驟降至120mEq/L以下時,就有可能出現身體麻痺、癲癇或發生中樞神經系統損害,嚴重亦可能出現昏迷狀況,應儘速就診接受治療。
按編:適量飲水是維持身體代謝與器官正常運作的重要關鍵,飲水過量有礙健康,但飲水不足對健康的傷害更大,容易有腎結石及泌尿系統感染的風險。每日適量飲水,切莫以飲料或運動飲料來取代,以免額外造成腎臟及心臟的負擔。

5. 幼兒誤吞硬物,可緊急就醫,千萬別狂挖 !
(2019年06月08日/健康醫療網/新聞內容擷取) 一名2歲陳姓男童在家遊戲時,母親突然聽到兒子不斷發出作嘔的聲音,嚇得試圖用手要將兒子誤吞的硬幣挖出來,不料越挖,硬幣卻越往下滑,眼見狀況不妙緊急將兒子送到豐原醫院急診求救,肝膽腸胃科主任何明印立即用胃鏡取出一元硬幣,結束這場驚魂記。何明印呼籲,若家長發現小孩誤吞異物,千萬別急著伸手到孩子嘴巴狂挖,以免異物塞住氣管,更加危險。何明印醫師表示,幼童因口腔期會藉由刺激嘴巴、口腔、舌頭得到本能的滿足,常將硬幣、玩具、甚至是扁的電池誤放嘴巴,導致誤吞異物,若家長發現小孩誤吞異物,應儘量讓自己及孩子放輕鬆,順著孩子當下的自然反應,如咳嗽或是嘔吐,順勢讓異物咳出、吐出,千萬別急著伸手到孩子嘴巴狂挖,反而會越挖越危險。何明印醫師說明,常人吃東西會經由喉嚨到食道再到腸胃等部位,主要是會厭會自動將氣管關閉,避免東西掉錯地方,此時家長狂挖異物,恐導致異物塞住氣管,造成更危險的情形發生。
按編:當家中有幼兒或長者吞下不明物體而身體不適時,輕度或有意識的患者,先以拍背與在側觀察讓患者自行施力將咽喉異物咳出,若改善才使用哈姆立克急救中的「胸部衝擊」;重度或無意識的患者,則因為時間急迫,可直接使用按壓患者胸骨心臟處的哈姆立克中的「胸部衝擊」,無改善再使用腹部衝擊法,若患者已昏迷則需先將其安全躺下後再實行按壓,無效則需立即就醫並實施心肺復甦術。

6. 思覺失調症,吃對營養也會有幫助!
(2019年06月07日/健康醫療網/新聞內容擷取) 思覺失調是一個泛稱,包含的是一群表現相似,但本質上可能截然不同的精神疾病。男性通常在15到25歲間發病,而女性則是16到35歲。發病時的症狀有幻聽、妄想、偏執及性格劇烈改變,常讓病患家屬跟朋友不知所措。對患者而言,罹患此病是終生的苦痛,對家屬則是身心俱疲跟財務耗竭,整個社會也因失去寶貴的人力跟經濟資源,而蒙受重大損失。腦內缺乏維生素B6,易引起憂鬱、易怒;銅濃度過高,與思覺失調、自閉症等多種疾病有關……。關鍵營養素失衡,會影響大腦的生化運作與心智狀態,進而導致精神疾病,不可輕忽!因此對症下「營養」,才能真正調整失衡,根治精神疾病!
按編: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有全穀類、瘦肉、蔬菜和肝臟。一般來說,兩根大香蕉中維生素B6的含量就可以滿足正常成年人的需求。含銅較多的食物有核桃、貝類、肝、腎、豆類、葡萄乾等。缺乏維生素B1(如飲酒或偏食),也易造成神經病變甚至精神病狀況(如記憶力不佳及情緒起伏等)。均衡攝取食物6大類,學習壓力適應的方法,保持心情愉快,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快樂。

7.吃糖,增加罹癌的風險!
(2019年06月07日/三立新聞網/新聞內容擷取) 台灣肥胖盛行率高居亞洲之冠,罹患糖尿病人數更是高達170萬人,除了與飲食習慣有關,當然缺乏運動也是原因之一。現在有研究指出,糖尿病與乳癌、攝護腺癌、大腸癌等多種癌症有密切關係,且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也會增加罹癌機率。根據汪國麟醫師在《早安健康》的專欄中指出,「糖是癌細胞最喜歡的食物」過多的糖容易讓癌症惡化,一篇發表在2014年的研究指出,乳癌病患手術後,如果攝取的碳水化合物維持不變,或增加的話,乳癌復發率會倍增,且如果腫瘤中檢測出有胰島素生長因子-1(簡稱IGF-1),兩項因素都存在的話,復發率則升為5倍。IGF-1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,尤其是乳癌、攝護腺癌和大腸癌。過多的胰島素,會促進IGF-1的合成,因此當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,就會導致胰臟分泌大量的胰島素,進而造成血中胰島素過高。若以簡單的方式歸納「過多碳水化合物→胰島素飆升→促使IGF-1合成增加→增加罹癌風險」。
按編:改善飲食,少吃精緻澱粉,例如糕餅類、蛋糕類等;多運動,促進代謝機能,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,預防糖尿肥胖症及癌症。蜂蜜、黑糖或冰糖等,雖然是天然的食材,但也是屬於精緻糖,對血糖及體重也是會造成影響,仍要注意每日的攝取量。

8. 鼻後滴漏長期刺激咽喉黏膜易造成慢性咳嗽
(2019年06月07日/台灣新生報/新聞內容擷取) 許多醫學報告中,鼻後滴漏是慢性咳嗽最常見原因,執業胸腔內科醫師黃建文昨日表示,造成鼻後滴漏原因有很多種,包括過敏性、非過敏性、血管性鼻炎以及急性鼻咽炎、鼻竇炎。此外,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時,產生咳嗽是因為咽喉黏膜內咳嗽感受器被刺激後引起的。 鼻後滴漏主要是由於鼻部疾病,發作時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後、咽喉等部位,長期刺激以致出現慢性咳嗽等症狀。黃醫師指出,鼻後滴漏常見鼻子分泌物過多,經常感到喉嚨後壁有液體流下,時常必須清清喉嚨;病患也可能沒有症狀,因此不能因為症狀不明顯就排除這種疾病。理學檢查可以發現,鼻咽腔黏膜上有鵝卵石形狀,存在許多分泌物。黃醫師指出,尤其鼻後滴漏症狀沒有特異性,也沒有特別定義診斷標準,當沒有特別因素引起慢性咳嗽,可以再安排進一步檢查之前,事先給予鼻後滴漏治療藥物看看治療效果。若能找出過敏原,那麼避免過敏原接觸,可說是重要的治療方式。藥物治療包括兩種,第一種治療就是抗組織胺及減少充血藥物,治療情形是否有效,通常是在使用一週後再評估;第二種治療就是局部類固醇,效果通常在使用後幾天就會出現。
按編:對於糖尿病患者,服用類固醇有時會使血糖增高,因此在用藥期間,患者需更密集監測血糖,以預防高血糖的發生。若有任何不適,則需與醫生討論,千萬不可自己停藥或調藥。

9.吸菸也會增加肺阻塞患者的死亡率
(2019年06月07日/台灣新生報/新聞內容擷取) 國外研究指出,全球肺阻塞(慢性阻塞性肺病,COPD)漏診率高達七十%,肺阻塞的診斷不足及不適當治療,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及增加醫療資源耗用。肺阻塞疾病早期易與感冒、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,患者常因輕忽症狀或缺乏病識感而延遲就醫,造成錯失治療時機,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。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,臺灣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排名十大死因第七位,四十歲以上成人約六‧一%罹患肺阻塞。肺阻塞為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,典型症狀包含慢性咳嗽、濃痰、喘鳴、運動易喘。長期吸菸已被證實為罹患肺阻塞的高風險因子,八十%肺阻塞死因與吸菸有關,且罹患肺阻塞風險與吸菸時間(年)成正比,時間越長罹患肺阻塞的機會就越高。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、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疾病,而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是非吸菸者的六‧三倍,慢性阻塞性肺病所導致的死亡中,更有四十五%可歸因於菸品使用。戒菸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狀況,民眾可利用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專線「○八○○-六三-六三-六三」或洽醫療院所及地方政府衛生所的戒菸門診,尋求專業的戒菸協助。
按編:肺阻塞的病人會發生營養不良的情況,主要是因呼吸困難或缺氧使得基礎能量消耗增加,又因患者身體不適,影響食慾和營養的攝取下降,就會造成營養不良,體重下降。採用優質植物性油脂(橄欖油、苦茶油)及適量蛋白質,有助於減少醣類在人體的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。戒菸是預防及治療COPD最關鍵的第一步,立即行動,永遠不嫌晚。相關飲食及戒煙訊息,都可再與醫療團隊討論。

10. 血糖太低,也會降低記憶力
(2019年06月06日/台灣好新聞/新聞內容擷取) 一名50歲的陳姓男子,上個月底到門診求診,向醫師表示: 一個多月來記憶力突然變得非常不好,什麼都記不太得住,擔心自己罹患失智症,經神經內科醫師檢查後發現,男子會記不住是因血糖過低所導致。豐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良一指出,患者進行胰島素C-胜肽檢測時,高出好幾倍,三餐食慾正常良好的他,飯前血糖、 或是飯後血糖檢測,血糖值都低於正常值70-90毫克/分升( mg/dl),僅在50-60毫克/分升(mg/dl)。造成血糖過低,主要是胰島素分泌過多或是胰島素腺瘤引起, 如果血糖過低時,腦細胞執行功能就會受到影響, 相對專注力及反應力也會下降。洪良一表示,患者在門診進行100-7系列計算中,連續減5次7之後,卻在過程中錯了3次,基本的身分、工作詢問,反應上也都慢了些,顯現有輕微認知異常。如果長期血糖過低又沒發現,仍會有失智的可能性,因此建議家中如有人突然專注力、及記憶力下滑,建議應儘早到醫院求診,找出記不住的原因。
按編:低血糖的發生,可能出現頭暈、意識不清,易導致跌倒損傷等意外事件發生,造成意外傷害;嚴重低血糖,容易引起心腦血管意外,誘發心律失常、心絞痛、心梗、腦中風等併發症,如果不及時治療,短時間內可能導致腦組織不可逆的損傷,甚至死亡。因此若糖友在家自我監測血糖時,常常有低血糖發生時,除了立即做正確的處置外(立即服用15公克含糖食物,例3顆方糖、1小罐養樂多、120c.c果汁或蜂蜜1匙,十五分鐘後需再驗血糖確認狀況),更要找出造成的原因,避免再次發生。